学校要闻
NEWS来源:0 时间:2019-09-16
南方学院,激情似火,思潮泉涌。为了积极践行“个性读书,共同分享,思维碰撞,自由和谐”的学术理念,我校于2019年9月10日晚上7时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展了由综合素养学部思想者团队主办的第七期《思想者大讲堂》学术交流活动——凡不能是我毁灭的,必将使我强大。
报告厅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我校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唐燕,综合素养学部常务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丽荣,综合素养学部主任助理李婧,综合素养学部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家瑜,综合素养学部思想者大讲堂的导师邓涛、张书理、张由菊,学工部副部长刘浪英老师,以及来自各院系的辅导员出席本次活动。此外,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学生代表一行四人慕名前来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报告开始前,唐燕常务副校长上台致辞。首先,她对思想者大讲堂这个学生平台表示赞赏。接着,她表示,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发展的平台。因此,她鼓励同学们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活力,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颁奖环节
本次讲坛颁发的奖项是“思想者之星”。本期“思想者之星”获奖者是《思想者大讲堂》第五期主讲人邱洋同学和《思想者大讲堂》第六期主讲人胡智翔同学。首先,邱洋同学表示,自己十分感谢综合素养学部的老师和思想者大讲堂的指导老师对他的信任和鼓励。其次,他说到,“大学总要去挑战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挑战自己。”最后,他表示,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学生勇敢的站在舞台上,挑战自己,发展自己。
教师节献礼
又是一年收获季,又是桃李报恩时。值此《思想者大讲堂》第七期即将开播之际,适逢第35个教师节悄然而至。活动有幸邀请到“小草吉他”为本次讲坛助阵表演,一曲《儿时》特别献礼教师节,激荡思绪万千,久久回响……悠扬的乐声为这场学术盛宴添彩助兴,更为师生学术共同体《思想者大讲堂》的蓬勃发展奏响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主旋律。
思想者大讲堂活动宣讲
“思想者大讲堂学生导师”李隆杰进行关于思想者团队的宣讲,他表示自己见证了思想者团队从零到一的过程,思想者平台是提升人生格局的平台,是培养大学生们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平台。而后,他提出了“用阅读做输入、用演讲做输出”的观点。他表示,大学正是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追寻精神需求的时候。在大学这个平台里,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只有当我们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别人“一杯水。”
凡不能使我毁灭的,必将使我强大
压力的必要性
蔡嘉鹏同学首先向大家分享了三本让他产生灵感的书,它们分别是:《端粒效应》、《巅峰表现》和《B选项》。他向在场师生简单的介绍了这些书,从分析压力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持长期的“可持续”输出,到如何面对生活巨大打击,由此向我们引出这次的演讲主题——如何科学的应对压力。
首先,蔡嘉鹏从分子生物学入手,阐述了细胞更新与否和端粒之间的关联,而压力,恰恰就是影响端粒长短的重要因素。端粒越长,细胞更新速度越快,反之越慢。随后,他设定了一个场景:人在森林里碰到一只老虎。人在面对压力时往往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把压力当成威胁,我们身体里的“保护系统”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启,与此同时,我们的“端粒”会缩小;而另一种则是把压力当成挑战,我们的身体机能则被调动起来。“端粒”非但不会变小,还有助于我们超常发挥。每次主动挑战的过程都会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而后,蔡嘉鹏向新生们提出建议,如果新生们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那么,他们的抗压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
刻意练习
如何保持高水平的持续输出?埃里克森说过,“水平的高低与你练习的时长无关,它只取决于你是否刻意。”蔡嘉鹏表示,许多人都生活在“例行公事”的影子中,作为学生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课堂上都是“只输入却不输出”。看似认真听讲,而实际上收获到的东西少之又少。随后,他提出,为了提高自身水平,我们应该主动给自己增加压力,只有学会“输出”,“输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而“刻意练习”的关键便是主动拥抱不确定性,锻炼处理变化的能力,脱离舒适区。紧接着,他说:“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并处理变化。先让知识主动地穿过你的身体,然后你主动地表达出来,在自己想成长的领域追求变化并不断挑战才能获得成长。”
反脆弱系统
为什么在压力之下我们会获得更好的成长?机器会随着时间流逝,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老化。而人是一个会成长的有机体,“反脆弱系统”让我们在不断的打击下非但不易被击垮,还会愈发强大。他表示,“由于我们抗压能力和反脆弱能力会不断增强,最初的压力也会逐渐降低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区,只有这样才能抵抗更大的压力。”
战略性休息
“刻意练习”的特点是专注、“不轻松”及持续时间短。合理抗压会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抗压能力。但是压力一旦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会适得其反。为了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工作状态, 我们也需要战略性的休息。散步是一种短时间的放松形式,让我们在一天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张状态转换到稍作放松的状态;走进大自然是一种高效率休息的方式,能让我们修身养性,身心得到更好的放松;休假能够让我们释放压力,让我们工作后期阶段的状态更好、效率更高;冥想作为一种停止思考的方法,让大脑切换到“待机状态”,专注于当下,不被各种想法影响自己的情绪,从而强化我们对大脑的掌控权。
面对压力,我们既要做到战略性休息,又要保持理性的眼光看待压力。“不要自责,事情并非因你而起,只是这件事恰好发生在你身上罢了;悲伤不会永远存在;你遭受的打击不是全方位的,一切的不幸都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压力是提升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证明自己“不行”的理由。
互动环节
面对同学提出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疑惑时,蔡嘉鹏说道,刻意练习的关键不在于你练习的时长,而是取决于你练习的有效时长。我们要学习有用的提高综合素养方面的真本领,不要受制于书本上的死知识。刻意练习的有效时长,决定了练习的效率。而冥想是放松思维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把事情想得更深入。
老师点评
活动结束,我校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唐燕老师首先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本次学术报告让我们很好的从生理和精神上了解自己,让我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艺术的处理自己的生理和精神,做到身和心之间的结合,智慧的处理问题。其次,唐燕老师对综合素养学部的老师和思想者团队表示由衷感谢。
紧接着由综合素养学部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家瑜老师进行点评。他为本次讲坛提出建议:在问答互动的环节,若提问者明确问题,而被提问者表达清晰,那么,就能更高效的进行思想的碰撞。
总结发言
活动接近尾声,综合素养学部常务副主任王丽荣教授为本次的讲坛进行了总结。她先是对本次活动表示赞赏。接着她讲到,“从高中到大学,我们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那就是变得主动去学习。”而后,王丽荣老师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宝贵意见,如控制活动时长,可增长互动环节的时间,鼓励大家积极与主讲人进行思想的碰撞等。最后,她表示,大学教育就是抛去自身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大学生活中,每位老师不同的见解,都是我们学习的起点。
新闻来源:综合素养学部思想者团队 作者:黄嘉懿,李宝欣,梁晓莹 摄影:黄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