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NEWS来源:0 时间:2014-12-10
国家司法考试因其通过率一直很低,被广大考生喻为“天下第一考”,2013年全国通过率仅为11%,不过其高含金量和高社会认可度依然吸引无数考生前仆后继。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下,我院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11级学子林嘉丽同学还是以超出分数线17分的佳绩顺利通过今年的国家司法考试,成为南院通过司法考试第一人!近日,林嘉丽同学与我院学生记者团分享了她一路备战司考的历程和心得。
关注时事,想当一名律师
“我很喜欢袁裕来、斯伟江律师,他们会在微博上为一些社会底层人士维权,追求社会公平,我将来也想像他们一样走这条路,而走这条路就必须要通过司考难关。”林嘉丽在谈及自己参加考试的初衷时如是说。不过,她真正开始接触法律这个领域的契机却是大一时刘胜飞老师任教的社会法及大二的法理学和行政法,这些课程让她对法律有了初步的了解。一开始她也和大多数人那样,觉得这些课程较为枯燥,个中内容难以理解,但尝试接触了解课上老师让大家关注的社会现实和公共事件后,她发现这个社会很需要公平,慢慢也就萌发了对法律的兴趣。林嘉丽开始关注时态、新闻,还特别关注了一些在微博上著名的律师用户。
从未死记硬背 而是逐条钻研
作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林嘉丽觉得自己比起专业的学生和已经有了一定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一点优势都没有,甚至感到自卑。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林嘉丽深知自己要加倍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她坦言备战司考堪比又经历一次“高三”,有过之而无不及。司考涉及的考试科目多达14科,各种条例也十分繁杂,一天的复习量相当于高考两天的复习量。时间有限,林嘉丽坚持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钻研每一个法条背后的意义,该法条要规范些什么,立法者为什么要立此法条等问题。“很多人觉得读法律就是要死背很多法条,但我从没背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理解,毕竟考试大都考的是案例分析而非默写法条。”
司法学习本就是枯燥无味的,有时复习得头昏脑胀,实在看不下书时,她就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听着音乐到操场上走几圈,再继续埋头奋战。或通过跟同学好友煲电话粥“抱怨”一下来舒缓压力。大三的专业课任务也很繁重,合理的规划时间让林嘉丽在复习司考和学校课程之间做到“两不误”。
“当别人放弃了而你坚持了,你就是赢者。”
想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是林嘉丽参加这个考试的另一初衷,加之对律师这份职业的十足热情,她全力以赴参加了今年的司考,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在别人玩手机、逛街、闲聊的时候,她在看书学习。为了抵住手机的“诱惑”,林嘉丽在备考期间还特意换了一台只能打电话和发信息的“弱智机”。
坚持是她的制胜法宝。当然她也迷茫过,但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默默的坚持战胜了这一切。“谁坚持到考完最后一科,谁就胜利了。”她笑着说。越到后面,人越容易放弃。但是坚持需要很大勇气,放弃同样也需要很大勇气。尽管两个月后考试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但长时间锻炼出来的毅力以及钻研到的许多知识无疑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备考之路“飞哥”功不可没
在接受采访时,林嘉丽不时提到刘胜飞老师,她们班的同学都亲切地叫他“飞哥”。刘胜飞老师在课上除了讲书本知识,还会讲很多人生道理。而这些道理就像一把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鞭策她变得更加优秀。刘老师说自己的课一般没有搞怪和搞笑的内容,他自始至终都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强调阅读和思辨能力,更多地希望学生通过他的课可以走上认识和发现自我之路,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祛除愚昧。这次考试,“飞哥”也十分支持和鼓励林嘉丽,还把自己当年备考的时间表和心路历程都整理出来给她。此次备考,“飞哥”功不可没。
“她(林嘉丽)是我的学生助理,帮我打理系教研室,参加我发起的两个读书讨论计划,还跟我一起运营一个专门传播有思想有态度的文章的微信公众账号。”据悉,该帐号一度被评为“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九个思想性公众号”之一,排名第二。刘老师认为,林嘉丽身上最可贵的一点就是非常相信任课老师。例如,老师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和公共事件,许多学生都不以为然,但嘉丽会尝试去接触。
“即使有90%的失败率,也要用100%的心意去勇敢挑战。”
林嘉丽表示通过了司法考试之后,目前的重心会放到毕业论文上,争取在新年前可以完成,然后再找律师事务所实习,以便毕业之后能顺利拿到律师资格证。不管是考研还是选择考司考也好,都不应只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岗位,而是要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她勉励师弟师妹们:“即使有90%的失败率,也要用100%的全心全意去勇敢挑战。”
“通过残酷的司法考试只是法律之路的开始,后面的征程会很精彩,也更困苦。盼望她继续保有理想和信念,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路上走得好、走得远。”这是刘胜飞老师对林嘉丽的寄语。刘老师也鼓励其他有志于法的同学勇于挑战司考,但不要单纯为了功利目的去参加。备考前要确信自己是否有去改变和影响社会的理念,若抱着“好就业”的浮躁心态,则难以坚持。
文章来源:院学生记者团 作者:程瑾娴 罗琪珮 摄影:院学生记者团 编辑:李颖